印泥盒是隨著古代書法和字畫藝術發展起來的文房工具之一,依托于印章。印泥盒也叫印奩、印色池。文人用其蓄藏印泥,因宋以前用印一般為泥封、色蠟、蜜色、水色等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印泥。印泥盒材質很多有瓷器的、玉器的、紫檀紅木的、青銅的、犀牛角的、象牙的、漆器的。
天然木蟹式印泥盒,清,通高3.9cm,最寬10cm。清宮舊藏。
盒以天然木根略加裁剪雕刻,制成螃蟹式。其背部粗糙,腹底光潤,口眼清晰可辨,四足參差,螯舉橫擋,并保留半環形木枝,使蟹足置于其上,盒體安放穩定,設計十分巧妙。蟹背甲掀起,即為盒蓋,出人意料。盒內壁髹金漆,可用以盛裝印泥。此盒貌似不事雕琢,實則頗費一番匠心,是一件極為奇巧的文房玩物。
紫檀雕花卉紋圓印泥盒,明,高3.1cm,口徑6.9cm,足徑3.3cm。
圓盒紫檀質,向內折邊小口,扁圓,臥足,曲度和諧優美。盒蓋面及盒壁上均凸雕大朵山茶花,周邊以梅花裝飾。雕刻風格粗中帶細,硬中有柔,尤其是在花卉的翻瓣處理上,作者以較淺的雕飾表現出花瓣的卷曲及層次,體現了精湛的雕刻技巧。
紫檀雕花卉紋圓印泥盒與另一雕漆印泥盒形制類似,亦應作印泥盒之用。
“懋勤殿”款龍紋瓷器印泥盒,清嘉慶,通高7.7cm,口徑22.5cm,足徑14.5cm。收藏在故宮博物院。
印盒扁圓形,子母口,圈足。蓋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紋為地,其上各繪兩條金彩五爪行龍飛騰于云海之間。底足內施白釉,書“大清嘉慶年制”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。盒蓋面正中金彩方框內署“懋勤殿”金彩三字。
“懋勤殿”位于紫禁城內乾清宮西廡,殿名取其懋學勤政之意,其中藏貯圖書典籍。清沿明制,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于此。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所陳設的御用文具,至今盒內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朱砂印泥。
“三希堂精鑒璽”組璽,清乾隆,二方一組,其中“三希堂精鑒璽”,青玉質,螭紐長方形璽,漢文篆書。面寬2.2cm,長4cm,通高1.9cm,紐高1cm;“宜子孫”,漢玉質,瓦紐方形璽,漢文篆書。面2.5cm見方,通高1.5cm,紐高0.8cm。
此二璽是乾隆著帝名的鑒賞類印章,二璽相互配套使用,共貯于紫檀木圭璧式匣內。匣蓋兩端錯金圓雙龍捧乾卦和方雙龍捧“隆”字璽,四周淺浮雕“天保九如”圖案,底錯銀“乾隆御用”四字。同匣裝有青玉圓形印泥盒。
三希堂,在紫禁城內養心殿西暖閣,因這里藏有稀世之珍的王羲之《快雪時晴帖》、王獻之《中秋帖》、王珣《伯遠帖》而得名。從藝術鑒賞角度看,“三希堂”便成為著名藝術品的典藏地而聞名于世,與之相對應的“三希堂精鑒璽”和“宜子孫”璽便當然成為鑒定性標志。二璽主要鈐蓋于《石渠寶笈》、《秘殿珠林》初、續編著錄過的書畫作品之上,具體使用情況在《石渠寶笈》、《秘殿珠林》初、續編的“凡例”中有明確說明。如《石渠寶笈》初編,凡書畫分貯乾清宮、養心殿、重華宮、御書房四處,俱各用鑒藏璽以別之,又“石渠寶笈”、“乾隆御覽之寶”二璽,冊、卷、軸皆同。上等者則蓋以“乾隆鑒賞”、“三希堂精鑒璽”、“宜子孫”三璽。而《石渠寶笈》、《秘殿珠林》續編入選者,則鈐用“乾隆御覽之寶”、“乾隆鑒賞”、“三希堂精鑒璽”、“宜子孫”、“秘殿珠林”或“石渠寶笈”、“秘殿新編”或“珠林重定”、“石渠寶鑒”或“寶笈重編”。而這兩方璽在鈐蓋時的位置也基本固定,一般都在作品的右下方, 且“三希堂精鑒璽”在上,“宜子孫”璽在下。
青玉圓形印泥盒